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。
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。
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,要为国捐躯。
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。
环:与“还”同音,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。
胡奴: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。玉关:即甘肃玉门关,汉时为出塞要道。
沙场:本指平沙旷野,后多指战场。
马革裹尸:英勇作战,战死于战场。
“拼将热血洒疆场”,这是一首边塞诗,写于1906年。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,曾北上游历,在吉林、辽宁一带察看形势,一路走来,有许多感想,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。
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,“军歌应唱大刀环,誓灭胡奴出玉关。”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,挥举大刀,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。玉关,本指玉门关,这里代指山海关。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,因此要杀到关外,把他们彻底消灭。这里用一个“环”字,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,战士们会踏着歌声,凯旋而回。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,抒发了作者的情感,“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作为一名战士,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,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,为国捐躯,死得其所,又何必用“马革裹尸还”呢?
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,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,把一腔报效祖国、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,作者在安庆起义,失败被捕,清政府要他写口供,他挥笔直书:“尔等杀我好了,将我心剖了,两手两足断了,全身碎了,均可,不可冤杀学生。”尔后,慷慨就义,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。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,语气慷慨悲壮,英气逼人,最后一句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,写出了他壮怀激烈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。总之,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。
徐锡麟(1873年-1907年),字伯荪,号光汉子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生于地主绅商家庭,幼读私塾,喜欢算术、天文,先后取得廪生、副举人等功名。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,仇视清廷,其父恐受连累,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,表示脱离父子关系。 ...
徐锡麟。 徐锡麟(1873年-1907年),字伯荪,号光汉子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生于地主绅商家庭,幼读私塾,喜欢算术、天文,先后取得廪生、副举人等功名。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,仇视清廷,其父恐受连累,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,表示脱离父子关系。
寄荅子立董兄。明代。边贡。 书来休更问新衔,蹇命非才久自谙。游屐谩誇探虎窟,钓竿何用狎龙潭。终知展季三宜黜,岂但嵇康七不堪。传语故交虚北望,已看华发住江南。
莼二绝 其二。宋代。张侃。 达人胸次与天宽,到处浮家得细看。满盌莼丝浮碧色,不妨邀客话儒酸。
咏史五首其四·商人。宋代。范仲淹。 履癸昆吾祸莫移,应天重造帝王基。子孙何事为炮烙,不念嘻吁祝网时。
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。宋代。阳枋。 要路倦登临,渊明径好寻。卷收名利帜,揭示圣贤心。明使千家满,霜从两鬓侵。逃空三峡客,属耳听蛩音。
世美归侍政府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作诗送之 其八。南北朝。邹浩。 芜城兆霜雪,颍川凋芰荷。昔别情已矣,今别情奈何。英英二三子,行亦车悬■。后日知谁同,蝉声犹暮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