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鼎臣(1473-1540)明代官员。初名仝,字九和,号未斋,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弘治十八年状元及第,状元。历官修撰、左谕德、礼部右侍郎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入参机务,追赠少保、太子太傅,谥号“文康”。有《未斋集》。 顾鼎臣的作品(1篇)
贡献一:减免税赋。东南一带历来比较富庶,因此税赋较多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超出了承受能力,就有“鞭打快牛”的不公。昆山当然属于高额奉献的地区,百姓怨声载道,民愤极大,都盼望皇室能高抬贵手,减轻负担。顾鼎臣熟悉家乡的民情,及时仗义谏言,提议重新丈量全国田亩,以此为切入改革赋役制度。如果小田交了大税,自然入不敷出难有公理,通过量田纠错,免去了许多不该交的“冤枉税”。而且,还发现较多权贵强占民田,都归还原主,让“耕者有其田”。这样,种多收多,自然有能力交税了。另外,顾鼎臣经常深入察访,发现江南常有水患虫灾的歉收荒年,顾鼎臣能如实上疏,并提出免税减税的建议。每每采纳实施,就会减轻赋税负担。当然,昆山人民也得到了实惠,自然对顾鼎臣感恩不尽。
贡献二:筑城抗寇。昆山县城最早是“列竹为栅”,至宋代还是因陋就简的土城筑围,怎能抵挡外敌入侵?明嘉靖年间,昆山由于物产丰富,又濒临东海,屡遭倭寇抢盗,城里百姓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当时的顾鼎臣已入阁为相,利用进谏的机会,勇敢地为家乡人说话。他亲自撰写“昆山修筑砖石城墙”的奏折,经过他据理力争的诉求,终于获准建造。为了表达他对故土的拳拳爱心,带头捐出了皇帝赐金,以此为作为倡导,动员百姓纷纷出钱出力。经过昆山官民的共同努力,经两年时间,终于在元朝土城的基础上,扩充、加固成具有“六城门”之巨的砖石城墙。当时的宾曦门、迎薰门、朝阳门、丽泽门、留晖门、拱辰门,就是现称的东门、东南门、南门、小西门、大西门、北门。此后,昆山人民凭据这坚固的城墙,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,昆山城得以“固若金汤”,从心中感谢顾鼎臣的筑城壮举。
贡献三:仗义公断。顾鼎臣“告老还乡”后,继续仗义纳言,为民请命。乡民都知他清正廉洁,而常向他诉说冤情,请求帮助公断。这方面的民间故事,戏剧传奇不胜枚举。昆山的“锦溪宣卷”就有一部《顾鼎臣》的唱本,说的是顾鼎臣退居家园后,某日春游避雨,巧遇林子文妻陆素贞仪态端庄,酷似其亡女,允收为义女。当地兵部尚书之子见陆姿色,顿生霸占恶念,就授意家奴杀死老账房,并移尸林子文家门口,嫁祸于人收监治罪。陆素贞当即求援于义父顾鼎臣秉公申冤。但此时顾已无官在身,只得具文向皇帝伸冤。当林子文行刑时,顾鼎臣亲赴法场营救,高呼刀下留人。正在千钧一发之际,皇命宣告林子文无罪,当即获释,夫妻团圆。陆素贞感激涕零,没有条件回报,只能用“红嘴绿鸯哥”(菠菜)的家常便饭感谢救星,成为清官顾鼎臣廉洁拒贿的又一个美谈。